大清康熙年制款“霁红釉窑变赏瓶”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宣德时烧制出了祭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霁红又称"祭红"、"积红"、"宝石红"、"鲜红"、"醉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名贵颜色釉。霁红创烧于康熙后期。它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霁红的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霁红釉盛于康、雍、乾三代。康熙霁红用料较粗;色泽厚重,釉色不甚均匀,红色作渗透状;釉边不齐。到雍、乾时,呈色稳定,红中带黑,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红色无显著渗透状。
霁红釉又称鲜红釉、宝石红釉、霁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颜色釉。霁红创烧于明早期,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的名贵红釉瓷,故名"祭红"。霁红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黑点、无色斑,非常珍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
《历代名瓷图谱》中云:"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然而好物难求,至宝更是得来不易。当初古代窑工们为了配制出祭红釉料,曾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这样极珍贵之物尝试着掺入釉料中,可即便如此不惜成本,也往往因为温度控制不好,或是气氛、时间等因素稍有差异,同样使得烧制失败。正是由于祭红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他名贵色釉瓷更为珍罕,也是各类釉色的瓷器中最难烧造的品种之一。
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古人对窑变的定义,相对来说,更加宽泛,甚至将瓷器器型的变化也包括在内。例如《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而在《古物指南》、《陶成记事碑记》中,则进而将"人巧"所为的釉色变化,增加进了"窑变"之中。《景德镇陶录》也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对这种具体的"人巧"之法,《南海记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而这种"人巧"的窑变也往往不是一种特定的色彩。
窑变的结果,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窑病,二是窑宝。《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长颈瓶,因瓶身拥有较长的颈部而得名,是当今陈设花器中的佼佼者之一,备受人们喜爱。岁月漫长,长颈瓶的功能在不断变化,然而其简约、优雅的气质却经久不衰,因此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成为书斋、禅堂的赏器。
在辽代时期,长颈瓶多作为运水器,是一种纯粹的实用器。其腹部圆润饱满,容量较大,相对细长的颈部设计有利于在储存酒水和运送酒水的时候不易挥发和溢出。
早在宋代,长颈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长颈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长颈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长颈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长颈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长颈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长颈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
艺术点评:
此霁红釉窑变赏瓶器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 色泽亮丽,器型精美。颈长撇口,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霁红釉窑变赏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