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ark Talk」是由大汉友阿INPark X YoNowCover 共创的全新对话栏目。我们聚焦于“城市生活”话题,每期将对谈行业KOL,从他们的专业视角讲述建筑、艺术、生活方式与城市更新的联系,探讨未来城市全新生活方式。
vol.5对话 #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
创始人·何鹏
执行馆长·王欢
中部地区首批当代艺术机构——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将在大汉友阿INPark再创一个全新艺术新场境——MCCA艺术片场,打造艺术与商业空间“⼀切皆可展”的新展览形态。
选择更为贴近当下生活情境的当代艺术,进行多形式的艺术表达呈现,或是令人思索停留,亦或是拍照打卡,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以“日常审美”为线索,立足地方文化发展现状,研究艺术与社会环境关系,探索“美”在当代艺术史和社会现实中的新内涵。
此次,大汉友阿INPark邀请了月湖时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何鹏和执行馆长王欢,共同探讨当代艺术与商业空间的关系,以及未来长沙艺术与城市的想象和变化。
接下来一同探索新视角下的
·艺术·城市·商业·
■专访·何鹏&王欢■
YoNowCover
,赞
1
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了当代艺术?
何鹏:这是非常深的话题。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非常有内涵且有距离的,我们要花很多的精力去了解,我们现在感觉到,和我们当下的生活环境和语境更接近的是当代艺术。所以我们选用了(当代艺术)这个切入口,让大家更多地去了解中国的艺术。当我们在不断地去做推动和了解当代艺术的时候,会发现中国的传统艺术会更有意思。我希望当代艺术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一种方式,但它不是结果。
王欢:我其实就是被当代艺术的形式所吸引,才从观众慢慢投身其中的。有两点,一个就是让我感受到贴近性。我曾经和孩子一起来看一个有关人民西路的主题展览,当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展厅内一比一还原了民工当时居住的一个棚屋环境,一家三口很局促又很幸福地挤在床上的生活场景矗立在面前,直击人心。另外一个是好奇心,千奇百怪的展呈形式,会让你好奇在这些奇奇怪怪的作品背后,艺术家要表达什么。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经常会引起问号,甚至有的人会一直带着疑问或思考离开,这都是非常好的。
打造当代艺术机构的想法始于怎样的契机?
何鹏: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文化交融的时候,然后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当代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而随着对当代艺术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在长沙其实是有很大的空白点的,希望能把这个空白点跟地方的艺术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从它本身的市场,商业和文化意义上来讲都是很有价值的。与此同时,如何进行商业转换,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这也是我们做文化、做艺术的机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进行探索和沉淀。
王欢:活着,漂亮地活着!就这么回事。这种探索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对艺术,对文学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关注,绝不是所谓的附庸风雅,而是当你年岁增长,你会经历很多人生困惑,这个时候那些很直接有用的东西并不见得能帮助你,能帮助你的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无用」的东西,比如说艺术。所以,我们同样希望有更多的非艺术专业的人进入到艺术领域,因为它本来就是包容性的,它需要多面视角与眼光以及更多的经历,共同来构成。
在两位看来,国外的一些艺术机构和策展,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及变化?
何鹏:其实像国外的这种画廊机制的引进,是非常符合西方模式的。这对整个的中国艺术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包括展览、当代艺术以及策展。这个过程中间,对于中国的整个艺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运作艺术,怎样去做艺术市场,怎样去推广和包装艺术家。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是不是我们必须照搬西方?在我看来,今天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或者观众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他到底需要什么?所以我们现在会做更多尝试,与本地的文化和生活进行融合,不断地打破固有的认知。或是将一些西方引进来的固有陈式,进行有逻辑性的打破,这也是一种艺术思维。我认为这种对于西方模式的在地性「消化」,是对本地文化和艺术的一个推动。
王欢:我认同「消化」两个字,学习形式最容易,但是它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和我们自己的文化东西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真正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的。如果将这个消化了,才是真正的学会或者融通了。其实西方也在学东方的东西,归根结底,把你真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影响应该是互相的。
您认为当代艺术馆的展览及收藏体系,该如何面对当下日渐虚拟化的艺术创作?
何鹏:收藏的趋势,它跟艺术的创作是有时间差的,跟整个的市场是有时间差的。正因为这样,收藏才会变得有意思。不是说某一种新的艺术出来,或者是某种形态出来,所有的人都会去追随。虚拟艺术之所以会得到现在市场的吹捧,在于它解决了一个痛点,就是虚拟作品的产权问题。这其实是收藏的一个亮点,但不会成为必然,因为它没有解决虚拟艺术必须被收藏的问题。无论是数字形态还是实物形态的收藏,收藏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价值,而不是在它的一个潮流或者是一种风尚上。当代的数字艺术能被收藏,这是好事,但是一定还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会让这个收藏会更健康。
王欢:我本人就收藏了一幅NFT作品。从藏家角度来看,艺术形式多样化总是好的,说明大家接触艺术的方式在越来越多样化。但的确就像何鹏说的,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过分的捧高,要客观地去看待它。同时它的热度和收藏可能还有个缓冲期,我觉得时间会将好的筛选并留存下来。
如何诠释艺术与商业空间“⼀切皆可展”?
何鹏:我们很早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一切皆可展,一切皆是展」。在现在竞争压力很大的环境下,每一个时间的露出都是非常重要的。展览其实就是一次表达,我们帮艺术家表达,我们和艺术家一起表达,艺术机构也有自己的表达,它是一个这样的形态。
商业和艺术不应该有一条界限。我们跟商业空间做过很多次合作,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点也不违和的,商业空间需要更多的体验感,通过艺术的项目或是艺术展览,吸引更多的人能到线下,能到商业的实体空间里面来感受商业消费的氛围。艺术跟商业结合,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一种想象和突破,而不是仅是在一种形式上。所以我们在做新的尝试的时候,一定不会界定说我们这个空间是一个艺术空间,其实它应该是跟整个场域全部融合的。我们希望在未来会跟更多观众,和商业的客户之间有更多的艺术联动,牵动他们对于这个地标的想象,然后他们会到现场来感受这种艺术的体验感,同时把这种体验转化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样才会真正地实现艺术跟商业空间的完全融合。
艺术会成为生活的背景,它是一种包容的,包围的,完全融合的结合。让所有到现场,或是刚从现场离开,或是将来会来到现场的人,都有一个情感的联系。这样的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才会更有意义。
王欢:商业我觉得本身就具有艺术属性,比如说一个商品,它的诞生就是时间的艺术,是材料运用的艺术,是满足人们需求的艺术,也是被使用的艺术。我觉得不要说“你是艺术”,“我是商品”,我帮你来赋能,其实是通过艺术的手法挖到你背后真正的亮点。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其实不是艺术在帮你贴金,而是在帮你找到,帮你唤醒。所以不存在说艺术跟商业之间,好像是一个天然的壁垒,要很费劲地去融合,它们本身就存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找到路径和方法,并且用相对合适的方式去表达。
MCCA艺术片场命名有何深意?在众多美术馆、艺术馆林立的环境下,MCCA艺术片场如何来确立自己独特的定位?
何鹏:我们希望艺术它将来是一种电影的场景,电影是一个最综合的艺术,将展览跟更多的五感做联合,让观众的感受更为立体,同时将观赏性、故事性、生活性,体验性全部结合起来。让艺术跟生活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融合。
我们的空间是一个开放的,每一个角度或者是每一个位置进入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一个完整的艺术呈现或是展览的呈现,它不再是一个线性的模式,而是一个多元且丰富的一个沉浸式空间。同时在这样的空间里,大家会看到跟生活相关的各类场景,跟现代艺术跟当代展览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类似于电影的这种现场效果,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艺术。更重要的是,我是想强调这样的空间它不是固化的。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义为一个馆或是一个展,它更像是一个空间能量场,一个不断地在传递自己价值观的「能量场」。
当然也很希望在大家在观赏艺术的时候,不会太辛苦,我们希望能引发出大家的思考,但艺术不是完全用来做教育的,也不是用来做哲学推广的,更多的还是一种生活的感悟,这样的话,大家会更愿意去接受,愿意抽时间来感受这样富有感染力的沉浸式体验。
王欢:美而不自知的美,才是真的美。就是当艺术出现的时候,不是以教科书的方式出现,或者让你觉得我今天要沐浴更衣和焚香,我才能开始去进行艺术体验,这样它就已经有一种心理上的刻意了。其实今天状态就很艺术,大家花时间来做一些这样的交流和探讨,包括艺术可能就在不起眼的角落扑向你。未来艺术如果能成为类似于空气的一般的存在状态,这是我们所最希望达到的。当然,这也背后需要这些推广者极大的一种学习力和概括力了,因为有的东西深入浅出是最难的。
在MCCA艺术片场的想象中,长沙这种城市未来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会是怎样的,将会有着怎样的变化?
何鹏:其实长沙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城市,而且长沙的创意人才也特别多。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氛围的一个地方。MCCA未来所实现的片场,我希望它是一种示范,它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示范。这种方式是可以延伸和扩展,很多人都会去参与其中,又把它转化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这样的话,整个城市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长沙会在这个网红城市的基础上,有很多的提升,它会变得更加艺术,变成一个艺术网红城市,变成一个创意网红城市。我相信城市的活力会越来越强,会越来越有城市魅力。
王欢:我是一个生活在长沙近20多年的浙江人,我感觉长沙的确充满热闹活力且无所顾忌,所以它会变成一个很会讲故事的地方。这是很好的。未来,我们会希望更多地看到真正的好故事。首先会讲故事,让你看完之后想深入了解它背后到底有什么,然后把它的故事有趣的说出来。所以我认为对于我们所有的艺术推广人来说,依旧需要有海量的学习,同时不断地去了解并且接近生活,未来的城市应该有会讲故事,又会生活。
#大汉友阿INPark景观效果图
未来,在大汉友阿INPark,MCCA艺术片场除了实体的展览空间之外还会有哪些其他的衍生领域和活动?将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惊喜呢?
何鹏:这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地标,也是一个散发的点。其实我们更多关注的就是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生活,还有就是我们想更多推进城市艺术,我们在未来会把更多的艺术跟城市相关,跟城市生活相关,或者是将一些艺术创作在我们的空间内呈现并逐步演变成城市艺术。我们希望在将来会有城市艺术节,每个人都会生活在一种艺术状态里边。
所以我们的艺术片场它应该是一个示范地、呈现地,是一个成果的展示地。在这个展示空间里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可以被无限放大的,它可以扩展到整个城市。我希望这种感受和力量,它会变成一个跟整个城市文化共同跳动的一个点,来形成更多点的共同跳动,形成城市文化的共振。这种合作的力量,希望跟有共同文化理想的商业机构,包括INPark一起,努力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有意思。希望在这个地标点上面会带给人们一个「想象标点」。一想到长沙,可能就会想到这个地标点。
王欢:INPark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名字。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IN」就是在其中,它是一种状态,一个动词。既然在Park公园里,你就要有公园的状态。另外「Park」是一个场域。它是很艺术的,无限美好的,充满了各种创造力的,所以我觉得把「IN」「Park」这两个词做好,这本身就是我们艺术机构在做的事情,就像我们前面所聊到的,艺术是什么?不只是贴金,而是深度的挖掘和唤起,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有一个「INPark」的状态。
#大汉友阿INPark景观效果图
/ 后记 /
Life is like a movie.
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界定,并非想象中的遥不可及,MCCA艺术片场为我们搭建起未来的艺术想象空间,如同电影一般看似发散又极富想象力,或跌宕起伏或平静,无论如何,当下的感受却是无法替代,终需要观看的人来细细品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剧本」。
正如王欢老师所说的,「INPark」是一种状态,一种生活状态,一种艺术人生的泰然自若,一种身处其中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艺术,去唤醒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向内诉求,感受到最真实的自身能量,方能在浮躁的找回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