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家长对我说:“真后悔没让孩子上学前班,现在孩子上一年级,语文前半学期学的是拼音字母,孩子学习跟不上班里学得好的孩子,都上过学前班”我告诉他:“不要过于担心,孩子现在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刚开学,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他说:“因为大部分孩子都上过学前班,老师讲课的进度也比较快,我孩子就学得吃力。我看了孩子的试卷,有的他就是没学会。弄得现在孩子有些畏难情绪,该怎么办?”
我首先给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学走路之前,大人是不能离手的,即使是让孩子自己站一下,他也站不稳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从摇摇晃晃地开始迈出第一步,到走得稳稳当当的时候,经过了多长时间孩子现在上一年级,就像当初学走路一样,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走路是人生第一次,上学学知识也是人生第一次。
都需要一个量的积累(学习、练习)到质的转变(会走路、会学习),而这中间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实践的无数次反复
这样说,是不是还在没有上学前班,就得用一年的时间去补这个“过程”呢?孩子不上学前班,上一年级就一定跟不上了呢?俗话说:一步跟上,步步跟不上孩子不上学前班,是不是意味着就一直跟不上了呢?有好些家长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有每天看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的习惯,记得我的女儿没上学之前,在三四岁的时候,因为天天听到天气预报,时间长了,每当天气预报开始的时候,她能从第一个城市名,一直说到最后一个城市名,而且每个城市名说出的时间,都比电视里的提前几秒。
可是到了上学以后,不再听天气预报了,大概一年之后,我再提醒她的时候,她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就是说,小孩子在小的时候——学龄前,学习“知识”是很容易忘记的,对以后上学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没上学(小学)之前,学不学文化知识,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再说一个学校里特殊的孩子——徐阳,他今年上二年级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就是他既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没有上过幼儿园,因为在上学之前,他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治病,所以把上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时间都耽误了,而是到了7岁的时候直接上的一年级。
在徐阳一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妈妈也有过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不会后来证明他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徐阳学得好,学得快,根本没有出现不适应、学不会的情况在一年级的每次考试中,他都是考第一名要说不同,徐阳与其他学生,也有明显的不同。
班里除了他没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他学生都上过上课时,他是最认真听讲的学生,写字他是写得最工整的学生其他学生则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自觉、不专心,字写得差,握笔姿势不正确等等
幼儿时期学习的文化知识,能显示出一时的作用,这个时段主要表现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以后则逐渐消失,有的是在第一学期的下半期都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反倒是在幼儿园、学前班时期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时间长,而且纠正起来困难。
如上课不专心、随便下位、吃东西,这些在幼儿园和学前班,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没有做正规的要求,这个时期,孩子在“学校”里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老师的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没有什么“规矩”所以到了小学,还是老样子,这些毛病需要一到三年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有的孩子需要的时间更长。
再如写字时握笔的姿势,经笔者几年,对一些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里,小学生的握笔姿势有近80%是不正确的,写字时的坐姿,也很不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学前班时形成的习惯,上了小学以后就很难改变了。
我曾经担任过一至五年级的写字课,多次示范和纠正过,但都收效甚微无论是我示范时,还是一个一个地给予纠正时,学生都是只按照提示纠正过来,但是写不了那么两三个字,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握笔姿势因为学生的握笔姿势已经成了习惯,现在改为正确的,他们总觉着别扭,手不得劲儿,还是原来的姿势舒适,所以都不愿意改过来。
这也就是徐阳和其他学生差别那么大的原因不是我在挑幼儿园教育学前教育的毛病,而是确实存在着,而且我认为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或学前班提前学文化知识,只能显现出一时的效果,以迎合和满足家长的需要,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大的效果。
而一些坏习惯却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以后却难改了不但是一些习惯难改,而且写和算,包括布置家庭作业等,给孩子过早、过多地承受学习的负担,让孩子从小就害怕上学,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对以后上学非常的不利所以,没上幼儿园和学前班,从文化知识方面来讲,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坏事,也不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