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六朝的人都了解,六朝就是一个神童的时代,什么孔融让梨、七步成诗都足以代表,这与门阀政治时期孩童提早接受教育启蒙有关,也与笔记小说的出现有关。我记得读过一则文章,孩子会见客人的时候迟到,被陈元方骂什么无信又无礼,真的是熊孩子代表作。其实古代文集里关于小孩的篇章满多,有专门记载智商感人的小神童。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大概是有这么一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则挺白话的,我就随便翻译一下,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大,坐在老爸司马睿的膝上(原来以前皇帝上班可以带小孩),当时永嘉之祸爆发,北方已沦异族之手,因此老乡从长安来,元帝问完家乡之后泪流满面。明帝搞不懂在父亲在哭什么,元帝告诉他家国沦丧的始末,接着问他「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也是神逻辑,回答因为没有人从太阳过来,所以太阳比长安远。司马睿显然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隔天在群臣宴会上又问了司马绍同一个问题。结果这回儿子给他掉面子了,答曰长安比太阳远,因为「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这段父子对话乍看貌似很白痴,你会想问这种问题,也算孩子天性聪颖吗?但若将之放在国族认同的隐喻来思考,这则对话就饶富寓意了。从科学常识来说,太阳当然比长安远,但人文地理学强调空间的感觉结构,那么同样问题再问一次——长安跟太阳那个远?明白后才回头想想,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回答,这也就是此则故事所寄托的政治意涵。
另外一则故事,跟最近很厉害的人物、在《军师联盟》出现、《卑鄙的圣人》也有出现的角色——曹操,有密切的关系,故事是这样的: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这段故事照翻译有点怪怪的,说何晏七岁就是个聪明小孩,因此曹操特别宠爱他,想让他来当自己儿子。于是何晏画了一个方形,自己跳到里面(听说就是跳房子的由来)(我乱讲的),人家问何小屁孩你在玩什么?
何晏说这是「何氏之庐」,是我何家的房子,曹操听说就放他回家了。这故事读到我萌萌哒,是说曹操啊你的孩子都已经不是你的孩子了,人家的孩子真的不是你的孩子啊,难道你是绑架犯吗?警察叔叔就是这个人。根据尔后的注疏,认为第四句应该有漏字,是「晏母在宫内」,对照《魏略》所述的始末:(何)晏父蚤亡,太祖(曹操)为司空时纳晏母。其时秦宜禄、阿鳔亦随母在宫,并宠如子,常谓晏为假子也。啊哈哈,原来又是一个曹操强抢人妻,积积阴阴德所造成的人伦悲喜剧啊。因为曹操将何晏母亲收编在后宫,因此想直接让他改姓成曹晏,但他也没敢直接说不要,而使用这种跳房子的方式来回绝,真的是聪明过人的孩子。
而这般善解人意的孩子,古代记载还真不少,像名士韩康伯幼年家贫,穷到没裤子穿,他妈妈怕他冷到,给他用熨斗加热衣服(重点:熨斗至今已发明两千年),且说等等替他制作一条裤子来穿,不要在那边学蜡笔小新露鸟:母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复褌。」儿云:「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箸襦,下亦当煗,故不须耳。」韩康伯说大象大象,你的鼻子为什么那么短(被拖走)。
不是啦,说熨斗前面加热,柄也是热的,现在穿了上衣已经够暖了,就不用穿裤子了。其实手脚冰冷的人都知道,末端血液是很难循环的,康伯这么说当然包含一种贴心的举动,希望母亲不要再费工为自己操劳。整体看来,古代的贴心孩子还是比熊孩子多,但古人也不读什么教养书啊。当然,时移世易,我们不太可能要求当代家长像古代那般教育孩子,但过度保护的直升机家长,确实可能妨碍孩童的自我探索与认知建构,从这个角度来看,古文里这些神童与他们的家长,还是有值得我们当代人参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