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仪式感,君君最先想到的就是黄磊孙莉这一家子。
黄小厨的微博里除了晒自己做的菜,就是在分享他们一家人各种各样的仪式感。
妈妈去看多多的演出,结束后送上了美丽的鲜花。
妹妹生日,全家人为她举行了以“冰雪奇缘”为主题的生日party。
黄磊和孙莉把仪式感融入在生活之中,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感受爱和要表达爱。
听到爷爷在梦中与别人分萝卜,就画了一个大萝卜送给爷爷。
多多习惯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妹妹会在姐姐钢琴比赛时,送上“地一明”的祝福。
为什么要有仪式感?
《小王子》中有一个片段为「仪式感」给出了最清晰的解释。
小王子驯养狐狸之后,第二天去看它。
狐狸说:“最好还在原来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可以说,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的礼仪。将普通状态与此时此刻划分开来,带着某种神圣感,给予我们信念与力量。
对孩子来说,仪式感同样很重要。
美国哈佛大学大脑与行为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一群小朋友被分为AB两组,他们被邀请来吃小萝卜。
A组的小朋友被要求每次吃小萝卜时,要遵循一套仪式:先敲击桌子两下,接着打开小萝卜的包装袋,再敲击两下桌子,深呼吸,最后才抓起小萝卜放进嘴巴。
而B组则没有规定,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结果发现,A组小朋友明显更沉浸于这样的游戏中,吃胡萝卜的数量多于B组。
对孩子来说,仪式感会让事情变得比本身更有趣,更值得好好对待。
生活在有仪式感的家里,孩子往往有更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让仪式感渗透到生活中
早晨互相道一句“早安”,送宝贝到幼儿园门口时亲亲她的脸,说声“我们下午见”。
这种仪式,让孩子知道,妈妈很快就回来接我,妈妈不会离开。
晚上入睡前,拉上窗帘,打开小夜灯,和孩子进行半小时的亲子共读,聊一聊今天发生的事,然后互道“晚安”,让孩子带着爸妈的爱甜甜睡去。
这种仪式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对每天都存有一份小小的期待和满足。
2)认真对待重要节日
现在的过节气氛越来越淡,好像所有的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过节的方式就是在各大购物APP上买买买。
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参与感特别弱。
试着在中秋节与孩子一起做月饼;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在同一个地方拍一张照片,见证孩子和我们自己的变化。
在圣诞节的时候扮成圣诞老人,或在孩子睡着后偷偷将礼物塞进他床头的袜子里,等待着孩子早晨醒来惊喜的尖叫。
和孩子一起跨年,告诉他今年已经结束了,明年我们会迎来很多好玩的事,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一家人会一直在一起。
而新年就有更多事情可以做了,比如贴春联,剪窗花,看春晚等。
在我们眼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则串联起了他对家和亲人的记忆。
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离开家,独自去别的城市闯荡。
如果能制造一些小小的过节仪式,将其存储在孩子记忆里。那么,不论他走多远,只要过节,就能想到家和爱他的家人。
3)在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盛装出席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家长会、比赛和演出,我们的到场就是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结束后告诉孩子“你真棒,为你骄傲!”
想起君君毕业时,爸爸特地穿了西装、打了领带,妈妈穿着新买的连衣裙,抱着花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那天我们在校园里拍了很多照片。
回家后,我们还特地选了两张照片摆在家里,每次看到都会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自己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父母的参与,该有多么温馨啊。
行为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说:幸福感更多的是来自经历,而不是礼物。
有了这些仪式,再普通的日子,在孩子的记忆里也是幸福隽永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