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吾等普通人来说,要。
30岁以后非必要不参加任何证书类考试,这是我给自己定的一个规则。
刚毕业的时候,迷茫且缺乏安全感,也没有自信 (更多是自己性格关系)。大学里四年也没好好学习,出来被工作毒打,开始学习CPA,一方面和自己第一份审计工作相关,另一方面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正确的事儿。
花了几年考出CPA的时候,觉得自己很nb,开始看洋证书,觉得和中国CPA比都是菜鸡。俩个月整下了CMA,一年整下了AICPA. 然后干了CFA. 回头一看毕业后的这几年里,每年都在考试。
好处是确实学到了东西,而且有证书傍身吧,底气还是有点,且特别适合装(就像现在我这样)。坏处是,自己陷入了一个不断重复,已经熟悉的简单路径里。且不说这些证书中有大量重复的内容,整个备考的模式,方法,状态,都是在不断自我重复,对自我的帮助其实是在边际效益递减。反思下,一直在考试与其说是为了自我提升,倒不如是在没有找到真正值得自己努力方向的情况下,挑了自己最熟悉的事儿来做,一种“考证总不会错”的自我逃避。
后来强按下了继续司考的冲动,给自己定下了开头的规则,尝试新的事情,哪怕暂时是一些没有明确方向的事。
开始的时候,还是多少离不开熟悉了那么多年的考证,开始兼职在各个机构教这些考证的课程,网课线下都有,应证了那句考证最后都去教书赚未来考证人的钱。后来又尝试了当career coach,教不同阶段的职场人,从找工作到职场技能培训。出国后,又开始了做跨国求职coaching. 至少是自己喜欢,又能帮助到别人,且有正向收入(搞钱)的事儿。这些都是兼职,但让我在没有主业,全职留学读书的两年里,也有不错的收入,两年里几乎跑遍了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长了不少见识,把时间花在了看世界上。
回到开头的考证,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会建议30之前的年轻盆友尽量去考这些专业证书,学习提升。30之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证书的作用不再那么明显,尽量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家庭,事业,搞钱,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