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说证书是智商税,有的说是证明自己本事的令牌,比学位证还管用。这个问题要辩证看待,考研、考编还有学历和年龄的限制," 考证 " 则是一条几乎对所有人都敞开的通道,比如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执业医师证、公告营养师证、建造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消防师证、小语种证……
稳当一点的,应选取属于"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目录的类别来考证,也就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和机构来组织评定,通过全国统考才能取得的证书,具体有哪些可以在人社部的网站上查到,门槛和考试难度不一,具体要自己选择。这些证要么对升职加薪管用,要么挂靠吃外水,要么景区免费,要么出国管用……总之是有用的
除了职业资格证书,常见的还有一种是"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比如电子商务师、茶艺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等。这类证书是由用人单位、技工院校、社会培训组织来考核、发证,但这些机构必须都通过人社部的认证。正规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禁止出现 " 中国 "" 全国 "" 职业资格 " 等以下字样的,如果有,很可能是不符合资质的。
所以,在考证前一定要再去核实一下你考的证是什么性质,发证单位是否合规,千万别当大冤种。
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很大一部分是" 培训资格证 ",它由培训机构发布,只能证明你上了相关的课,但不一定被用人单位认可。比如"心理咨询师",国家早在 2017 年就取消了,目前市场上面向非专业人士的 " 心理咨询师证书 ",都是各个机构自行颁发的,拿出来实际没多大用。
对于培训资格证书,怎么判断它的含金量呢?最好的方式不是听考证机构的介绍,而是去看相关的岗位有没有明确 " 持某某证书者优先 "。如果没有这一条,那用人单位大概率会更重视你是否有相关的从业经验。
很多新兴职业的证书也是同理,比如互联网营销师、全媒体运营师、碳排放师、整理收纳师等等。
这一类证书的特点是,打着 " 新风口 " 的噱头,给迷茫中的职场人指出一个看起来潜力无限的方向,什么 " 轻松月入过万 " 啊," 年薪 30 万起跳 " 啊,并且通过虚假的报考门槛来提升紧迫性," 你赶紧报,之后报考条件严格了你就考不了了 "," 过几年一定越来越难考 " 等等。等你交了几大千,才发现这个证根本没用。
所以,证书只是个工具,有用的不是那一张纸,而是背后的技能。没有证书的时候,你还有学历、工作经历、人脉资源等等可以证明你能力的东西。